当前所在位置: 当代资讯网主页 > 资讯 > 正文 >

张健:从法槌到律剑 一位资深法律人的跨界人生

2025-04-28 13:03:29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-
摘要

有人说,一个成功的刑事辩护律师,既要精通法学理论,又要深谙司法实践。本期节目嘉宾张健律师,正是这样一位“知行合一”的法律人。从法官、检察官到律师,他以30年体制内经验和独到的“穿透力思维”,在刑辩领域屡创佳绩。

https://img2.danews.cc/upload/images/20250424/0d0b585b8c5bbb06ba875e7f726d4e45.jpg

张健律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系,曾在法院、检察院工作近三十年,担任领导职务十多年。这段经历让他对司法系统的决策逻辑、办案流程了然于心。2013年,他选择脱下法袍,以律师身份重新出发。面对“从裁判员变运动员”的调侃,他坦言:“体制内职业生命有限,而律师可以干到七八十岁。这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延续,更是社会价值的延伸。” 张健律师在采访中说,辞职以后,作为资深的法律人还要从实习律师做起,确实需要勇气,不过自己并不迷恋权力,而是更看重能力的展现,因而不会有身份转变的落差。

当主持人问到:“俗话说‘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’,这种‘知彼’优势如何转化为有效辩护成果?”时,张健律师提到,这种“知彼”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验的积累之后,具有一种观察事物的穿透力。访谈中,他分享了三个经典案例。

一个是鹦鹉案。当时一名养殖场场主因养殖受国家保护的鹦鹉被控犯罪,法定刑高达十年。张健律师认为,当事人繁殖鹦鹉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保护行为,且案件存在“机械执法”问题。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的张健律师,知道法官要在法定刑以下判刑,需逐级上报最高法院核准,就推动逐级上报最高法院,最终在法定刑以下量刑,当事人得以轻判。

另一个是玩具枪案。当事人的父亲生前是可以配枪的特殊人员,当事人的父亲去世后,当事人就收藏父亲遗留的真子弹,后来当事人因为买卖玩具枪被指控非法买卖枪支罪,加上真子弹,指控就愈加严重。张健律师因为曾在法院、检察院管过枪,对枪支的管理非常了解,就和检察官和法官沟通,向他们反映了这个案件有特殊的情节,并且做了社会危害性的评估给检察院和法院,最后对当事人的处理非常轻微,不久当事人就出来了。

还有一个是非法经营案。某企业主因涉嫌国家禁止的经营活动被指控,定罪关键是一份“自认有罪”的笔录。张健律师敏锐发现,笔录制作时间竟是当事人被取保候审当天。当时承办的律师有两位,但只有张健律师凭借着成百上千案件锻炼出的敏锐直觉,产生了“取保状态怎会突然认罪?”的疑问,他坚持调取同步录音录像,最终发现笔录竟然是当事人被非法拘禁的时候作出的。最终,张健律师申请了非法证据排除,案件得以逆转。

近年来,张健律师专注于企业家的刑事风险防控。他看到许多企业家因政策变动或合规意识薄弱陷入困境。例如某浙江矿企因采矿证续期政策突变被立案,本来当事人有一个许可的采矿期,政府也同意到期之后续办。谁知到期后政策突变无法续办,但企业已投入巨额成本难以收回,当事人迫于无奈在采矿证过期后继续开采,最终案发。张健律师第一时间赶过去,会见了解情况,并且跟当地的政府进行沟通交流,把企业发展的痛点和瓶颈告诉当地政府,后来当地政府也采取了有担当的行动,主动跟司法部门沟通,最终这个案件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。还有某上市企业因雨污分流设备疏漏导致污染事故,涉嫌污染环境罪。这家企业是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企业,原本只是一个乡镇企业,从几十人的一个小作坊一路历经艰辛,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,并且成功上市。张健律师知道一旦涉罪,将可能会摧毁一个企业,就积极向办案部门反映企业的行业贡献和修复意愿,争取对企业的从轻处罚。

从法槌到律剑,张健律师始终践行霍姆斯的名言:“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,而在于经验”。他用30年沉淀的“穿透力”为当事人撬动正义的缝隙,也为司法实践注入更多理性与温情。这条路,他仍在深耕。


推荐阅读:

相关滚动